您的位置:首页  媒体关注
《浙江教育报》:挂了牌子 蹚了路子 衢职院借社会培训“突围”

    作者: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9-01-07

《浙江教育报》2019年1月7日 报道 本报记者 李平

前不久,衢州文创(影视)学院在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。目前,与之相关的文化与创意产业趋势、互联网下的文化产业、衢州本土文化、根艺的历史与现状、传统麻饼制作工艺等培训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和对接中。

算上之前挂牌的衢州农民学院、女子学院等,衢职院继续教育学院已经有了4块“金字招牌”。“一女几嫁”折射出的正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如何突破资源有限的瓶颈,实现办学上的“突围”。

2010年10月,衢职院独立办学,成为衢州当地唯一一所市属地方高职院校。然而,亟待发展壮大的学校却遇到了难题:一是学校在当地名气不响;二是校园面积不大,且本地生源不多,“招生在外,就业在外”,用一些人的话来说就是,“学校对地方的贡献率低”。面对这样的窘境,如何才能拓宽办学之路呢?

彼时,衢州正在大力推进“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”,让农民有一技之长,从而增加收入,走上致富之路。既然培养的大专生留不住,那就不妨以社会培训为切入点,办一所让更多老百姓得到实惠、没有围墙的大学。衢职院党委书记崔戴飞更是提出了“俯身贴地,提升能力,服务衢州地方经济”的办学要求。

政府有需求,学校有意向,双方一拍即合。2011年10月,衢职院与衢州柯城区农办合作开展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开班,7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相继走进高校深造。到了第二年,学校又与柯城区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,在科技、人才培养培训、文化艺术、重大项目课题等方面开展合作。随后,衢州市妇联、农办、人社局等也纷纷加入衢职院的“朋友圈”,合作办起了农民培训班。

眼看着农民培训越来越红火,学校思忖着:“何不为农民办一所家门口的大学呢?”这一想法很快付诸实施。2012年11月,衢州农民学院、女子学院同时挂牌。挂牌容易,做好却难。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徐荆坦言,办好“两院”,最艰难之处在于师资和场地的缺乏。没有农学专业,怎么办?学院想方设法,一方面请来种粮大户、养鱼能手、致富带头人、知名农场主、村支书等“土专家”来给农民上课,另一方面从浙江农林大学、浙江省农业科学院、衢州市农业局等单位聘来了专家、教授。

“既然学校占地面积有限,那就把实训基地办到田间地头去。”衢州农民学院办公室主任徐国庆告诉记者,在常山青石镇砚瓦村、江山贺村镇耕读村、龙游龙和渔业、柯城溪沟乡五十都生态园等地,遍布着学院的3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。教师们因地制宜给农民办班,不仅课上得生动、直观,而且对这些村镇、生态园、农庄也起到宣传推广作用,达成双赢,因此很受欢迎。

很快,依托衢州农民学院推出的农家乐业主、民宿经营者、大学生村官、种养殖户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火了起来,而由女子学院精心打造的礼仪培训、服饰搭配、魅力女性等项目也一炮走红。统计显示,这样的社会培训共举办400多期,培训学员近5万人次,超过了同期衢职院的在校生规模。

农民学院和女子学院的成功,坚定了衢职院“紧跟政策、贴近需求”的办学宗旨,不断挖掘各种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发展。这些年,衢州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文化强市建设,而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年递增,文化消费越来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2018年,该市又在打造“南孔圣地 衢州有礼”城市品牌,文创产业迎来发展良机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衢职院与衢州市文创办、文化产业促进会携手成立衢州文创(影视)学院,以培育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队伍。

“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,这几块牌子沉甸甸的。它们意味着学校凭借不断的努力,赢得了地方上的认可和信任。”徐荆说,今后会借着新学院挂牌的契机,寻求新的突破,创下更多品牌项目和好口碑,为学校赢得更大发展机遇。


相关信息
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主办  新闻热线:0570-8068372  在线投稿
访问统计: